
【二院健康科普】了解貧血,科學應對!
貧血(Anemia)一詞源自希臘語“an-haimia”(意為“無血”),但現代醫(yī)學定義的貧血并非指血液總量減少,而是指單位體積血液中紅細胞數量或血紅蛋白濃度低于正常水平,由于紅細胞的主要功能是運輸氧至全身器官組織,貧血意味著身體無法獲得足夠的氧,從而引發(fā)身體不適癥狀。
貧血的癥狀
貧血的表現多種多樣,從輕微到嚴重不等。常見癥狀包括頭痛、頭暈、乏力、耳鳴、失眠、多夢、眼花、記憶力減退、注意力不集中等。此外,貧血患者還可能出現皮膚蒼白干燥、脫發(fā)、心悸、胸憋、氣緊、呼吸加快、納差、腹脹、惡心、嘔吐等癥狀。
貧血的分類
貧血可以根據其嚴重程度分為輕度、中度、重度、極重度。此外,根據貧血的發(fā)病機制和病因,還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類:
01
紅細胞生成減少
造血干/祖細胞異常:如再生障礙性貧血;
造血調節(jié)異常:如慢性病貧血;
造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礙:如缺鐵性貧血和巨幼細胞性貧血。
02
紅細胞破壞過多
溶血性貧血。
03
失血性貧血
如急性大量出血(如胃和十二指腸潰瘍病、食管靜脈曲張破裂或外傷等)。
貧血的治療
貧血能否治好取決于貧血的原因。對癥治療包括必要時輸注紅細胞糾正貧血,但更重要的是病因治療:
01
缺鐵性貧血:補鐵的同時需治療導致缺鐵的原發(fā)病(如月經過多、消化道出血等);
02
巨幼細胞性貧血:補充葉酸或維生素B12;
03
溶血性貧血:采用糖皮質激素或脾切除術;
04
再生障礙性貧血:采用免疫抑制治療(如抗淋巴/胸腺細胞球蛋白、環(huán)孢素)或造血干細胞移植;
05
慢性病貧血及腎性貧血:采用促紅細胞生成素(EPO)治療;
06
腫瘤性貧血:采用化療或放療治療原發(fā)??;
07
免疫相關性貧血:采用免疫抑制劑;
08
各類繼發(fā)性貧血:積極治療原發(fā)病。
貧血不要擅自補鐵
值得注意的是,許多人一發(fā)現貧血就自行使用補血的保健品或補鐵藥物。然而,貧血的原因多種多樣,缺鐵性貧血只是其中一種。如果不是缺鐵引起的貧血,補鐵治療不但不會糾正貧血,反而可能延誤病情。因此,發(fā)現貧血后一定要去正規(guī)醫(yī)院專科診治,找到貧血的原因,才能取得好的療效。
貧血雖然常見,但其背后的原因卻錯綜復雜。通過了解貧血的癥狀、分類和治療方式,我們能夠更加科學地應對這一疾病,避免盲目治療帶來的風險。記住,科學診治才是關鍵。
圖片來源于網絡,版權屬于原作者 編輯:孫冰 校對:蔣蕊 一審:武新華 二審:李志超 三審:張志勇
Copyright ? 2021 安陽市第二人民醫(yī)院 版權所有 地址:安陽市南大街16號 電話:0372-5923345 sitemap 豫ICP備13000164號